而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则要求,一切都应该按照制度来 。这些官员的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是工作到了一定年限,身体会生病,就应该退休颐养天年;二是如果不按照退休制度执行,那么早前制定的制度就会失去公信力;三是在退休后,老官员们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写作,可以“卒老于文字之间” 。东汉著名经学家张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当过“太子师”,并做过太傅、丞相等官职 。到了退休年限,他曾多次上书“数上疾乞身”,请求告病还乡 。但谁都知道,他的“告病”只是借口,“正其法”才是本质 。尽管“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反对皇帝强制官员继续工作的做法,终于在永初五年(公元112年)顺利退休 。
魏晋时期,扬州从事史(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工作者)何子平也反对延迟退休 。他的母亲住在会稽,已有80岁的高龄了,按照规定,儿子应退休回家奉养老母 。主簿顾恺之劝他别退,何子平不肯,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带头损害制度的公信力 。”顾恺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有俸禄可取,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 。何子平还是摇头,认为不能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 。何子平退休后,“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即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
唐代韩愈则认为,延迟退休不利于读写:“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宋代的韩贽也以实际行动支持韩愈的意见:“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
南宋孝宗时,有个尚书郎鹿何,他反对延迟退休的做法更为尖锐:刚过不惑之年就提前退休,回家后在堂上挂了一块匾,书“见一”两字于其上 。这两字出自“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的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嘴上说退休、私下里却支持延迟退休的人 。鹿何反用其意,表明心迹,可谓旗帜鲜明,另辟蹊径 。
拒绝退休,因为退休后会出现生存上的尴尬事
现在许多人之所以对延迟退休有议论,是因为担心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达不到预期,不能保障退休后的生活 。在古代,“职工”则是因为养老金缺乏保障而拒绝退休,其中不乏一些退休后出现的生存上的尴尬事 。汉朝的宋均,从小就“好经书,通《诗》《礼》”,15岁入仕,曾官至河内太守,退休后靠跑到颍川去做客座教授,靠为学生讲学维持生计 。还有世代都是郡吏的孟尝,在合浦太守任上因病退休,因为没有收徒讲学的本事,只能下田耕作 。有个在京师做尚书的同乡向皇帝推荐他重新做官食俸,皇帝不理会,于是孟尝做了大半辈子的自耕农 。
唐代的例子更多 。如孟郊贾岛都以诗风清峭瘦硬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又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最后都因生活无着、贫病交困而死 。韦应物因病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令任上退休后,因没有住房,便只能借住长安西郊的善福寺苟延残喘 。还有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在新都县尉一职上退休后,寓居太白山的一个草屋,穷困潦倒 。卢副县长没有家底,又没有养老金,全靠朝中显宦不时送来药品衣物,才屡次渡过难关 。
小官也就罢了,在宋仁宗时期做过宰相的杜衍,退休后同样因为没有养老金而非常困顿 。杜衍为官清正,一生“不殖私产”,退休后没有住宅,便长期借居南京(商丘)车院(教习驭车技艺的单位,近似后世的驾校),直到去世 。这种情况直到明朝时期才得到改善 。明初规定,三品以上官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并现职任满三年而无大过者,可升一等致仕;若有过而不称职者,以原级致仕 。
- 俄士兵回忆录:没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令我震惊
- 郑和下西洋可为何没把中国变成日不落帝国?
- 中国肥料500强企业排名?
- 中国的四大名山分别是 中国的四大名山是什么山
- 古代以哪种鸟作为婚娶时的聘礼为准 古代以哪种鸟作为婚娶时的聘礼
- 中国海警舰艇编队11月25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 两中国公民在罗马遇害 驻意使馆回应:严惩凶手
- 化工类最好的大学排名,化工类院校排名
- 古代司法不乏防冤措施:出入人罪制度
- 除中国外还有哪个国家疆域继承蒙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