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四种解释,我们可以归纳姓的主要作用是: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 。在上古同姓不婚,如《左传·信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也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古人从长期实践中领悟到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双方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著之以姓是非常必要的 。
在古代,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隗(kui)、季姬;出嫁后,如果嫁的是国君,要在姓上加娘家的国名,如齐姜、晋姬、秦嬴;如果嫁给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文嬴(晋文公妻) 。这样做的用意,都是为了避免同姓婚配 。郑樵《通志》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这件事古人看得很重要,当时不一定是从优生优育角度考虑的,而更看重的却是礼 。所以,即使是买妾,那个妾不知自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来判定 。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和骊国都是姬姓 。
下面再说氏的作用:氏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 。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贵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 。当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是因为姓与生俱来,言氏就可知姓 。也因为始祖之姓已很久远,单表始祖之姓已不能表示现有的身份 。因此,必须让人知道祖父为何人,这是称氏的关键所在 。因为氏是表明一个人身份贵贱的,所以氏常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诸侯卿大夫 。
到了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旧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 。所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氏”就变得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秦以后到了汉朝,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 。
还有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例如《学奕》篇中的“奕秋”,就是名叫“秋”的棋手;“优孟”,就是名叫“孟”的徘优(艺人);“庖丁”就是叫“丁”的厨师 。以上这些人都没姓,都是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具有的专长来呼唤的 。还有“公输盘(班)”,公输是字,班为名,因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他鲁班 。意思是鲁国名叫“班”的木匠,并没有姓 。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的姓为人称呼了 。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 。“百姓”即“百官”的意思,如《尧典》“乎章百姓,百姓昭明 。”孔传:“百姓、百官”(百官族姓),郑注:“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 。”汉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
古代女人姓后加氏或太有区别吗
文章插图
在古代那个时期,姓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她们来讲姓比名来的更重要,没有会去关注她们叫什么名字,互相的称呼就是姓 。中国有个古老的传统,“同姓不婚”,意思就是男女双方是同姓的话是不可以结婚的 。在周朝时期,那些贵族男子之间相互称氏,而与此同时女子之间则称姓 。也就是说一个女人的姓,比起她的名、字、氏都来的更为重要,这也说明了古代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
那么这么多同姓的妇女又怎么来区分呢?古人为此也想尽了办法 。例如在未出嫁以前,以排行来区分 。古代的排行名称,老大称“孟”或者“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一个称“季” 。把排行名称放在姓的前面,用来区别不同的妇女 。比如周朝时齐国贵族妇女姓“姜”,如果排行老二,就叫“仲姜”;而宋国的排行老三的贵族妇女自然就叫“叔子”,以此类推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位哭倒了长城的“孟姜女”,现在的人自然都以为她是姓“孟”名“姜女”,或者姓“孟”名“姜”,其实却大谬不然 。“孟姜女”是一位“姜”姓妇女,因为排行老大,于是称“孟姜”,而“女”字则是后来故事流传过程中人们给加上的 。
- 名字的字有声调吗,姓吴的男孩,连名字三个字。音调要求242,最好有水。
- 名字的中间带知的,带知字的成语有哪些?
- 名字班辈,姓谢的男孩名字,班辈肇
- 名字的五行跟姓有关吗,起名字五行相克可否包括姓,还是只考虑名字
- 名字生成器诗句,免费制作姓名诗句
- 名字的姓可以随便改吗,可以改姓吗?
- 唯一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 为什么被百姓恨之入骨
- 名字测算不好能信吗,姓名测试评分能信吗?
- 洛川二个月的哈士奇价格养狗场
- 名字泄露出去了怎么办,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泄露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