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联想吗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 )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 。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
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 。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 。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 。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 。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 。
作品赏析二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