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繁荣论"被指歪曲历史:不是繁荣而是烙遍伤痕( 二 )


由于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因此,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分析资源的去向问题,但根据现存史料大致可得出如下结论:
工业用的资源大体有三种去向,一部分留下用于再生产,一部分被掠夺到日本,另一部分作为军需品被运到前线去(见图表2) 。
秦爽认为,那些留下用于再生产的资源,相当一部分也为日本所用,甚至,大量产品直接转化为军需品 。“伪满工业品用做军需品的总数难以统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大致是通过陆运、水运转移到前线的 。”因为伪满的运输以铁路为主,所以秦爽尝试用1937年至1941年满铁铁道从东北发运的军需品数量为例,分析其大体趋势:
“这5年间,满铁铁道发运军需品总量为50280492.7吨,年发运军需品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些军需品中除粮食和牧草外几乎都是工业产品 。或许,1938年和1939年军需品发运量增长,可以解释为部分应用于日本对苏联的战争 。然而,其他几年,则是全部或绝大部分用于侵华战争 。”
总而言之,日本从东北掠夺的大量资源是侵华物资的重要来源 。
严重阻碍东北近代化之路
日本统治东北期间,为了服务于战争而强化重工业发展,导致东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农、轻、重工业发展严重失调 。历史学者高晓燕说:“煤矿、铁矿还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用劳工的血汗维持生产指数提升,并不是‘新中国工业化基地’ 。农业方面,平均产量相比上世纪30年代是降低的 。”由此可见,建立在资源掠夺基础上的所谓“发展”,留给东北的其实是各种“病症” 。
高晓燕表示,伪满时期的资源开发,各种生产计划,都是按照日本政治需要建设的 。她以铁路为例,“日本重点建设的是分布在东北的资源密集区,像煤矿、林区等地,还有边境、国防地区” 。其目的非常明确 。
日本编著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妄言,日本使“昔日的荒原”变成“屈指可数的现代化工业地区”,“投放资本振兴了现代化工业” 。但事实却是,日本阻碍了中国东北的工业近代化之路 。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工业格局,东北工业近代化之路已经越走越宽 。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伪满洲国成立,中断了东北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在伪满殖民地工业体系的筹划时期,工业近代化之路就已经被破坏了 。虽然伪满初步建立了新的工业体系,但是这种工业体系,是殖民地性质的 。所以,在伪满的殖民地工业体系下,东北的工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永远摆脱不了有限工业化的特点 。”秦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