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火炬手刘博强:轧钢工转行制冰,4年完成从“火”到“冰”的跨界( 二 )


机会往往青睐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吉米因团队缺人临时安排刘博强“打点”,刘博强的表现让这位国际制冰师大吃一惊。刘博强被“破格”允许上冰“打点”。“能得到国际顶级制冰师的认可,我真的特别开心。”
然后真正上冰“打点”后,问题来了。他回忆道,浇冰修冰后,冰场本应维持较长时间的平整度。但是过了两个星期,冰场就不平了。吉米坐在赛道的一头,再次观察刘博强“打点”时找出了原因——他的力量太大,“冰点”甩到了隔壁的赛道,导致部分赛道会被重复“打点”,出现两侧比中间高的情况。
“你得收着点劲儿。”吉米说。
刘博强犯了难,“我使劲儿使习惯了,收多少合适我掌握不好,等我一收,他又说我力量太小。”刘博强此时拿出了“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他再次回到马路上练习,用两块砖头摆出赛道,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赛道中线,模拟赛道进行打点。又过了两周,刘博强终于掌握了准确的力度。
独当一面,保持挑战赛冰场稳定
全世界范围内,最顶级的制冰师不超过20人。刘博强在4年多的时间“速成”制冰师,背后有机遇,也有不懈的努力。
“我从洋师傅那里学到很多。”刘博强笑称,有一段时间,自己甚至不愿意离开吉米。因为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很多问题是看不到的。但当问题突然出现的时候,吉米会灵光一闪,利用丰富的经验快速解决问题。“我每次都很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处理,就快速记录下来。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两三本‘武功秘籍’。”
然而去年,主制冰师吉米因家中突发情况提前回国,吉米的团队也离开了。对刘博强来说,承担首钢冰壶馆的制冰任务,既是机遇,更是一种考验。
去年11月,国家队在水立方训练,挑战队在另一块冰场训练,两个队回首钢冰壶馆比赛。“以往是吉米给我安排工作,我不用考虑太多,照做便是。这次挑战赛是现场直播,我又负责六轮比赛中第一轮(周)的制冰工作,压力非常大。”
刘博强坦言,头一次做主制冰师,有点惶恐,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要把所有事情都考虑到,但更多的是兴奋,他终于要把3年来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我把之前总结过的经验拿出来看,反反复复琢磨。冰面的质量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最终,运动员的反馈也让我觉得很欣慰,他们说,冰面非常稳定。”
让冰面保持稳定并非易事。制冰期间,刘博强要随时检查制冰系统的数值,观察室内外湿度和温度,记录冰场的厚度、平整度和滑度,对冰场进行维护。如果比赛过了中场,冰面的滑度和弧线发生变化,就意味着场地不稳定,这样的场地将对运动员产生影响。
其中,冰面温度会随着运动员的运动、观众的数量、季节的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刘博强需要判断冰场的实时情况,来调整制冰系统的参数。“比如室内灯的开放时间也会影响冰面温度,所以提前一两天,我就开始观察和测试室内灯对场地的影响。另外,修冰和‘打点’也要做到尽善尽美。”
希望参与冬残奥会制冰总结经验
自从干上了制冰这一行,以往只爱踢球的刘博强也开始关注冰上运动了,还和专业运动员学了“两手”。“怎么才能掌握冰面的滑度和平整度,不能总找运动员试,我也得亲自推壶才知道。”
刘博强说,冰面并非越滑越好。“我用推到对面大本营中心的力量去推冰壶,去测两条前置线之间冰壶通过的时间,如果是14.5秒左右,就可以满足冰壶比赛的要求。”。
此次得知自己被选为火炬手后,刘博强第一时间就和妻子、女儿分享了这个消息。在等待火炬传递的日子里,刘博强留在首钢冰壶馆,继续为国家队训练制冰。运动员每场训练结束后,他便开始修冰,用冰车将冰点铲掉,再在冰面上重新“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