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田里有很多杂草,有什么什么好的除草剂没有?( 四 )


一种是从叶尖开始由黄到白,如气温转暧,水肥充足,还可恢复生长 。第一种属生理病害,第二种系低温引起叶绿素分解所致 。可增施速效氮,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抵抗能力 。5、干枯死苗 主要发生在1叶1心期至3叶期,叶片从下到上逐步干枯而死 。其原因有: (1)播种过密,单株根系分布范围变小,削弱了秧苗抗旱能力 。(2)苗床板结,耕作层浅,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差,根系不能下扎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维持正常生长,遇到烈日高温天气,苗株干枯而死 。(3)沙性强的苗床,土壤内有机质含量少,团粒结构差,在秧苗3叶期前后,表土易形成1厘米厚的板结层,在水分补给时,水分无法透过板结层,导致叶片卷曲不展而干枯死苗: 6、青枯病: (1)症状表现:青枯病是生理性病害,常与水稻立枯病混合发生 。青枯病发生一般较立枯病晚,发病初期幼苗同样无水珠,叶片逐渐变青绿色,后变灰绿,叶片打绺以后逐渐枯死,颜色呈青灰色 。这是旱育苗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生理性病害,也称干冷型烂秧 。发生在揭膜后一周内,揭膜后2~3天,秧田出现点片状,初为中午叶片卷成筒状,早晚可展开,2~3天死亡,不失绿,严重田块不断扩大,呈鸡窝状光秃,或连成大片无苗 。苗床土壤检查可见大块秧团,根变黄,根冠、根毛脱落、枯萎,拔起时能带根拔起 。
秧苗从心叶开始呈青绿针状,随后全株叶片紧缩卷青枯,初期暗绿色,继而蔫萎而死,茎基横断面呈浅黄至褐色(壮苗为乳白色),根部表皮易脱落,根毛极少,叶尖吐水少到不吐水 。发生原因,在2-3叶期,养分来源处于转折点,遇天阴低温突然转晴,温差过大,根系衰弱,苗体失水,导致青枯发病 。心叶等幼嫩部分先行失水,枯萎卷缩死亡,然后扩及全株,死时叶呈污绿色,不褪黄或轻微褪黄、枯死 。青枯病的待点是先死叶后死根,秧苗死亡迅速 。(2)发生原因分为天气因素和人为因素 遭遇强冷空气,气温急剧下降 。白天晴朗干燥,晚上气温剧降(5℃以下),早晨常有霜冻出现,天气干冷,昼夜温差大 。在这种天气下如防寒工作做不好就会发生青枯 。秧苗受低温冷害或长期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迅速升高,叶温升高迅速,蒸腾速度加快,而地温升高慢,根际温度低,吸水速度慢,吸水供不上蒸腾,水分平衡失调,秧苗失水而枯死 。温度变化越大,温差越大,则青枯病越严重 。由于秧苗周围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叶面蒸腾过快,根部水分供不应求时,叶片迅速卷曲(萎蔫),叶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而死亡 。通风过晚 。要求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逐步通风炼苗,而有些农户却在2叶1心才开始 。通风时由于秧苗嫩弱,一遇异常天气,便会发生青枯死苗;晴天中午通风,通风后秧苗棚中的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叶片蒸腾迅速加快,使叶片失水过量而青枯死苗;未经炼苗就大通风.由于一时环境剧变,造成青枯死苗 。
为此要早期练苗,低温转晴,提早通风,用43%立枯净、38%立枯消进行防治 。(3)预防措施: 一要降低播种量, 每盘苗床播芽种100-125g 。二要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 ℃,夜间为10-15 ℃ 。三要床土调酸,床土PH 值控制在4.5-5.5 。四要在青枯病发病初期用“生根粉”药液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青枯病发生和蔓延,喷施生根粉后要第二天打土壤消毒剂以防立枯病发生 。7、立枯病: (1)发病症状:立枯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它症状是从育苗到插秧整个过程都可发生 。发病初期,早晨幼苗顶端无露珠,幼芽变褐,顶端弯曲,心叶和上部叶片“打绺”,最后枯死 。苗床上表现病株渐向四周蔓延呈圆形发病区,中间病苗最矮,甚至枯死,其它病苗发病程度依次渐轻,幼苗高度也依次正常 。在一叶一心期后发病的苗叶枯黄,心叶枯死,幼茎黄白色,根呈绣色,坏死,有时在茎基部有白色絮状物或粉色霉状物 。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为受到病菌侵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簇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苗时,可连根拔起不折段 。病理性立枯病,受到病菌危害,在茎基部多产生水侵状褐点,以后扩大腐烂,秧苗黄卷曲而死,拔苗时易从茎基部折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