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诸葛亮集中众多人智慧加工出来的作品( 二 )


由于庞德公的声望高,各地名士常到他的住处来聚会―― 鹿门之会 。诸葛亮在庞德公的提携下,有机会参与这些重要聚会,增长不少的见识,受到不少的启发,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 。同时,各地名士对这位“有逸群之才”的青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榆扬称说,使诸葛亮的名声逐渐传布到许多地区去 。庞德公在这一方面做了锦上添花的工作 。他叫诸葛亮为“卧龙”,叫庞士元为“风雏” 。这些雅号,一经品定,不胫而走,于是诸葛亮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
诸葛亮和黄承彦的女儿结婚,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因为黄家的姑娘虽则有些才学,但是其貌不扬,对于诸葛亮来说,还不能说是十分理想的配偶 。当时的人就把这件事作为“笑乐”的话题 。这门亲事最后为什么终于办妥了呢?看起来,还是政治上的考虑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则因为黄承彦是两南名士,在当地有相当的声望,二则因为黄承彦的妻子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姊妹,诸葛亮做了黄家的女婿,便同刘表有了一层亲戚关系 。这些因素是急于建功立业的青年诸葛亮不会不加以考虑的 。在这门亲事结成以后,荆州地主集团的内部关系和诸葛亮的地位都在无形之中得到加强了 。
其次,诸葛亮还同从中原地区到荆州避乱的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结交,切磋学问,抵砺志气,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通过这些朋友,获得不少的有关中原地区的宝贵资料 。
孙权集团的一些著名人士通过诸葛瑾和庞统等人同诸葛亮也有了联系 。吴国的元老重臣张昭就曾经在孙权面前推荐过诸葛亮 。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民众接近,从而就能听到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在某些方面不可能完全不受他们的影响,同时,借此机会又能学得一些管理经营农业生产的知识 。这些条件,对日后成为著名政治家的诸葛亮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诸葛亮在隆中认真读书,不但研究诸子百家,而且阅读同时代的人的茗作,虚心地思考别人的见解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增强了治国安邦的才能 。
了解了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清况,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到《隆中对》既不是寻章摘句,从某个定义或某些现成的结论中生硬地推论出来的东西,也不是诸葛亮隐居茅庐,冥思苦索,灵机一动,向壁虚构出来的产物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和刘表、刘璋两小集团以及漂流无依的刘备集团的力量变化方面,和在为刘备集团制定先定三分、等待时机、后图中原的策略与战略方面,都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对当时政治军事斗争形势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的 。由此可见,《隆中对》是非常重视从实际出发,而且对客观形势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的 。正因为如此,《隆中对》后来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隆中对》是诸葛亮集中同时代的人的智慧而加工出来的成品,不是他个人发挥“天才”、“先知”的创作 。因为当时孙权、周瑜、庞统、法正、甘宁等人都提出过与《隆中对》大同小异的主张 。这个现象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庞统和廿宁的主张与《隆中对》更为相近 。庞统是诸葛亮的亲戚,二人讨论时事、交换意见是寻常的事 。甘宁“本南阳人,其先客于巴郡”,后来他又“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 。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对荆州益州的情况都是相当了解的 。从他当时的处境来看,他与荆州地主集团不可能没有接触 。况且诸葛亮提倡“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他当然不会拒绝吸取别人有理有据的好见解 。诸葛亮的杰出之处正在于他能够“集众思,广忠益”, “听察采纳众下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