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下马,运10到底是因为什么下马的?( 二 )


80年代运十首次试飞之前 , 某人曾提出“倾向于停止研制”的意见 。运十首飞成功后 , 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 。但有人不顾运十是毛主席、周总理生前亲自关心、国务院下达了两个文件、叶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听取过多次汇报并作过多次重要指示的事实 , 也不顾运十飞机全体研制人员的强烈呼吁 , 竟然将其污蔑为“王洪文那小子在上海搞了一个波音708” 。试飞成功几年后 , 还把运十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 , 说研制运十“是一个决策上的错误”、“闭关自守的产物” , 结果是想“一步登天 , 欲速则不达” , 对运十横加迫害 。这种态度和当年对造船工业持消极态度的“造船不如买船”如出一辙 。这毫不奇怪 , 从古到今 , 从社会改造到科技发展 , 在每一个有意义的进步面前 , 都会有消极取消派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不也有人曾主张下马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运十的下马还有一个当时的管理不当的问题.最近的凤凰卫视有一期节目专门请了一些专家讨论国有体制下的大飞机研制存在的弊端,最后的共识是要在股份制企业中发展大飞机才会保障其生机和活力.
就国外而言 , 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也下决心要“打倒运十” 。这也也毫不奇怪 , 否则他们就无法进入并占领中国航空市场 , 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哪一点进步不是恨得咬牙切齿的呢?
运十下马的损失 :
1、运十下马直接的损失是明明白白摆着的 , 5.4亿人民币的投资付之东流 。
2、我国航空工业在大型喷气式客机研究中迎头赶上的15年时间又退了回去.
3、更令人痛心的是沉重打击了自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士气和志气 , 搞散了队伍 。
“解鞍少驻初程”是什么意思?我是这么理解的:解鞍下马 , 走了开始的一段路 , 稍微停了...

初下马,运10到底是因为什么下马的?

文章插图
读姜夔的《扬州慢》,人们往往对“解鞍少驻初程”一句很少留意,以为不过是一般的交代而已.这样的解读,实在有点可惜.
作者在词前小序中点出这首词的主旨在黍离之悲,也就是抒发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实际是亡国之悲.自然,词中须有“昔盛”与“今衰”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构成鲜明的对比.词中写“昔盛”的句子,“淮左名都”一句,突出其大都会的地位;“竹西佳处”一句,以点代面,突出扬州城昔日繁华热闹的情景;“春风十里”一句,更是借杜牧的诗句,以复现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图景.那么,介于这几句之间的“解鞍少驻初程”句,在篇幅有限的词中,就不可能只是一般过程的交代,而理应是对扬州城往日繁华的渲染.何以见得?“初程”者,此行最初一段路程也,这说明此行路程不短,而作者是骑马,不是坐车,可见此行并非悠哉游哉,颇有一点赶路的意思.有谁要赶一段长长的路程,却在出发之初停下来,逛一逛风景名胜以一饱眼福呢?人之常情,这样的情况是极少出现的,除非此地有着非同一般、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扬州恰恰是这样一个对少年姜夔来说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地方.一是扬州几百年的繁华,实在令人神往,“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由此可见一斑;二是杜牧的文采风流,也令少年才子不唯景仰,更会产生无穷的想象.是的,他知道扬州城已经两次遭到金兵的洗劫,他对扬州的衰败已经有了相当的心理准备,但他绝难想象,天下闻名的扬州城会没有一点繁盛的影子,因而他解下马鞍,走进城去,去追寻在梦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的富商辐辏、游人荟萃、丝弦管乐、笑语欢歌的情景.经过战火洗劫的扬州城尚且具有如此惊人的吸引力,扬州昔日的繁荣局面可想而知.但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一座空城,这,怎不让杜牧“重到须惊”?怎不让作者感叹“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没有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把黍离之悲推向极致,产生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