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顺治陵寝为何成为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顺治临出宫时 , 已将后事做了安排 。并写了一道上谕放置在御案上 , 太监们找不到皇上 , 便将这道上谕称为遗诏 。谕诏中定玄烨为皇太子 , 持服二十七日后即帝位 , 又命四大臣辅政云云 。此诏一传 , 各王公大臣异常惊疑 , 言昨日早朝皇上尚康健如恒 , 怎一夜之间就晏驾黄泉了?且遗诏中亦未说明病源 , 甚奇甚怪!一时朝野议论纷纷 , 有谓顺治因皇太后逼迫而服药自尽者 , 有云因感受时疫而暴崩者 , 有言因董妃之故而匿迹山野者 。不管群臣有千般疑惑 , 万种猜测 , 当下还得照例哭临 , 扶8岁新主玄烨登基 , 次年改元康熙 。顺治朝从此成为过眼云烟 。
几十年后 , 康熙大帝率部西征噶尔丹叛乱 , 大获全胜 。志得意满之际 , 便想起五台山上的父皇 , 遂产生了前去看望的打算 。当年顺治遁入空门后 , 在五台山绝顶处修了三间草房 , 终日念禅打坐 。皇太后思儿甚切时 , 便带孙子康熙出京 , 以上五台山清凉寺进香为名 , 与儿子晤面 。但当她每到清凉寺 , 却又见不到儿子的踪影 , 怕百姓生疑 , 不敢久留 , 只好对门空淌几滴相思之泪 。后来太后年老体衰 , 已不能远行 , 便差人每年到五台山修庙 , 并密探暗访顺治帝的行踪 , 但至死亦未寻到 。
此时的康熙已到不惑之年 , 在胜利的喜悦中又动了父子天性 , 遂下旨南巡 , 临幸五台 。待一行车马人流到五台山后 , 康熙将侍从留在山中 , 一人悄声不语地走进清凉寺 , 再由一老方丈领至山顶极峰处茅屋前 , 独自进屋面父 。只见一白发老僧 , 静坐打禅 , 纹丝不动 , 宛若枯人朽木 。康熙望了许久 , 断定此人必是父皇 , 忍不住双膝跪到老人身前 , 泣哭不已地说道:“父皇 , 儿来了!”
只见那老僧双目微睁 , 复又闭拢 , 其态如初 , 不再理会 。康熙不禁热泪横流 , 停了半晌 , 不见老僧有何表示 , 只好悄然退出茅屋 。临走时特嘱门外的方丈不准声张此事 , 以后要好生看待此老僧 , 必有重赏 , 方丈合掌点头连连称是 。
此时正值深秋 , 浮云古木 , 冷风扑面 , 空中雁阵 , 哀鸣远去 , 使人备感凄怆悲凉 。康熙感慨万千 , 仰面目送天际浮云过雁 , 低头眺望深谷沟壑 , 深叹一声 , 闷头缓步下山离开五台 。
康熙离开五台山后 , 关于顺治出家并终了五台的传闻 , 在社会上越传越广 。而那绝色美人董小宛 , 竟红颜薄命 , 好端端一个如花似玉美人 , 竟谢却红尘 , 不能不令芸芸众生扼腕叹息 。时国子监祭酒、江南名士吴梅村曾作《清凉山赞佛诗》 , 以咏顺治、董小宛之事 。其诗有云:“双成明靓影徘徊 , 玉作屏风壁作台 。薤露雕残千里草 , 清凉山下六龙来 。”后人有附会其诗者说 , 其中“双成”及“千里草”字句 , 是暗指董妃 , 清凉山是五台山上一峰 , 是暗指世祖出家 。康熙帝一生巡幸五台山共计五次 , 暗喻顺治帝和康熙帝共来六次 , 即“清凉山下六龙来”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