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 二 )


真是最怕猪一样的队友,副榜本来是安全的 。清朝的制度里,正榜的卷子是要接受复审的 。这还有个专业时髦的名词,叫“磨勘” 。更要命的是这个考生又是一个白痴,完全是仗着家里有钱,想买个官当当 。复查的这个人一看这货的卷子,当时就懵逼了 。八股文总共不到八百字,这个货的错别字就三百多个(当然心眼实的人要是非给我说是通假字,那我就无话可说了) 。然后心中默默的浮现一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但是蹊跷也没用啊,你一个小小的复查官,敢找柏葰的事?人家可是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堂堂副国级干部,作死么?驳回是肯定不敢的,但是不做点什么,又是自己的失职 。


(图)清朝科举考试的作弊小抄本


(图)清朝科举考试的作弊,将内容抄满在内衣里
再说让这么一个写三百多个错字的草包就这么从自己手下滑过去,对不起自己这么多年辛辛苦苦读的圣贤书,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所以就把这事向御史孟传金告发 。这个老孟也是个实诚人,觉得这事不小,就把这事报告给皇帝了 。清朝的皇帝虽然可能思想保守,但是却都不是文盲 。清朝对于皇帝的教育在中国历朝历代来说可以算是拔尖的 。咸丰一看,我勒个去,这特么写的什么东西!这玩意儿也能中榜?但是由于这个柏葰是两朝元老,还在想这里边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就很谨慎的让这个叫罗鸿祀的重新考一次 。结果这货本来就大字不识几个,真的写的乱七八糟 。好了,这下踏实了 。这案子一查,最后给定性了,叫“通关节”,按着现在叫走后门 。
在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个简简单单的走后门的案子,罚点钱,判几个月就差不多了 。很多其实都是撑死了给个警告处分,调离岗位,换个地方,这事就结束了 。但在当时走后门的考生和实际操作的总共四个人,都被砍了 。尤其是这个副国级的两朝元老 。
甚至在后来,慈禧掌权的时候,有人上书说要给柏葰平反 。慈禧说,平你妹!杀得对!于是乎从那以后,直到科举被废除,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舞弊事件 。
【在清朝如果国考泄题那么负责人的下场是很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