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
2、“德”:“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 。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 。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儿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 。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 。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 。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
二、“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 。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王弼注:“法,法则也 。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 。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 。《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
- 山药豆的几种吃法 山药豆的吃法和功效 山药豆怎么做好吃
- 下载千言app并安装 千言app是干啥的
- 2022年2月初一是 2022年2月初是数九的几九
- 怎样挑选新鲜的鲅鱼 怎样挑选新鲜的蓝莓 蓝莓的吃法有哪些
- 关键期是谁提出的重要概念 关键期是谁提出的
- 三国杨仪的结局:后悔未投魏国遭流放后自杀
- 大意失荆州后关羽做错了什么导致自己的死亡
- 摄政王多尔衮的难言之隐:10个老婆却没子嗣
- 乾隆的这项发明竟真的尊重了身边的贴身侍女!
- 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秘密:被内部问题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