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颜真卿古诗 劝学颜真卿( 六 )


《劝学》赏析参考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
第一段从开头到"君子慎其所立乎",阐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需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
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论断句中的"日"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已"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 。学习意义重大,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因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 。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 。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 。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
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 。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 。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 。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