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对待他的叔叔们结果皇权没有丝毫的节制( 二 )


朱允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不是一天两天了,可以说自从自己被确立为皇太孙以来,一直都在考虑如何消除这个隐患 。现在爷爷问起了,正好说将出来,让爷爷拿个主意 。朱允炆说,我先要以德服人,以礼制人,道德和礼法都失去效用,就要削夺叔叔们的属地,还不行就要改封到别处,防止拥兵自守,如果这样还不悔改,就只好与叔叔们兵戎相见了,那时候流血牺牲也在所难免 。
【朱允炆对待他的叔叔们结果皇权没有丝毫的节制】朱元璋再一阵沉默 。最后只说,你的办法最好不过了,没有办法比你说得更好 。鬼才知道朱元璋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他只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发生 。为什么叔伯子侄之间要动干戈呢,怎么说这也不是好事情 。
朱允炆
从祖孙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条信息 。一是朱元璋沉醉于自己的理想之中,不再愿意考虑将来可能出现的意外之变了,他偏执的认为那样的事情不会发生;二是朱允炆早在身居储位的时候就下定了要裁剪藩王的决心,他认定将来叔叔们肯定是要造反的,叔侄之间兵戎相见在所难免,将来要剪除诸王,要事先征得爷爷的赞成 。
只是没料到朱允炆对于这样的大事竟然操之过急 。朱元璋一死,他就将矛头对准了诸位叔叔,没来得及深思熟虑 。欲速则不达,年少的朱允炆终究是油梭子发白--短炼 。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终于怀着放不下心的心态撒手人寰 。他是一个强人,也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尽管在他的手中发生了数不尽的冤假错案 。他始终在构建自己的理想帝国,为此甚至不惜背负骂名 。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帝王,是值得后世人尊敬的 。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决定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遂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不久,便颁布了朱元璋的遗嘱:诸王不必至京师奔丧,王国所设官吏,听朝廷节制 。从这条遗嘱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至死仍不放心朱允炆的处境,还要做出身后的庇护 。
朱元璋精明到这份上,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他不让诸王进京奔丧可谓用心深远,朱允炆年少登基,自然缺乏震慑的威力,如果诸王来朝,不服幼主,觊觎皇位,继而起了谋篡之心,事情就搞大了 。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必然骨肉相残,那样的话祸就不浅啊 。所以索性就不让这群虎狼进京了 。但遗嘱的另一半,让王国所设官吏听朝廷节制,可就成了败笔了 。这不是明显要利用这些官吏防范藩王吗?这样做藩王们肯定是不满意的 。
朱允炆
不知道这个遗嘱是朱允炆杜撰的,还是切切实实是朱元璋留下的 。如果是朱允炆假托朱元璋的名义杜撰的,那则说明朱允炆对当前的处境感到焦虑不安,要采取措施防范叔叔们的野心,但也招致了他们极大的反感,可能被他们认为是一种挑衅行为,其连锁反应的影响不可低估 。如此,朱允炆棋局未开,先失一着 。如果真的是朱元璋留下的,则只能说明朱元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死了死了还给朱允炆遗下祸柄 。
是真是假已无从可考,但不可否认的是错误的思维已在建文帝的脑中形成 。古人讲谋定而后动,这样才可能清楚的判断形势 。建文帝恰恰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别人未动,自己先动,别人尚没有这样的心思,自己却逼迫他们走上这样的道路 。这样的错误是灾难性的,也不可挽回 。在将来与燕王的斗智斗勇中,建文帝最终落败,从此可略见其源 。
所以说,建文帝刚一登基,便自种苦果,这也算做他的可恨处之一吧 。
燕王造反了
朱允炆顺利地成了皇帝,可以说没受到任何方面的压力 。最起码表面看来,他的继承权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没有人说不 。这要归功于他的老谋深算的爷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