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中的字和名,古人名字当中的字是什么意思啊?( 二 )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 。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 。
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 。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
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
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 。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名字惹的祸:古代的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人的名与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中国人的几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