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中国古代明教的失踪之谜( 三 )


该寺也是屡毁屡建,在32年前现任住持明女师太入寺时,仅存一座山门及茅屋一间,后来茅屋也在风雨中倒塌 。
还有没有足以证明其明教寺院身份的实物?明女师太破例向采访人员出示了她的秘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两块向日葵碎片,都是从山门顶上掉下摔碎的 。
葵花跟明教是否有直接关系?林顺道说,他也没有见过,但据常理推测,应与太阳崇拜有关,如能确认,或将成为该寺确系明教寺的实物证据 。
衰败之谜:佛化道化是一把双刃剑
无论是选真寺、潜光院还是明教寺,都有一种湮没已久的衰败与荒凉气息 。明教在温州如何走向鼎盛,又因何没落?
摩尼教本是吸收了佛教教义后创立的,在传播过程中,中亚和东亚的摩尼传教士和经卷译者又使摩尼教教义和仪式佛教化 。
网络配图
公元694年,波斯僧侣拂多诞携摩尼教经典《二宗经》来华,明教正式由官方传入 。
摩尼教传入中国之初就积极依附佛教和道教以求生存 。敦煌文书《老子化胡经》,就有老子西去波斯化身摩尼的说法 。同样的说法也记录在中国道教典籍中 。
摩尼教主动依附道教,而道教也主动吸纳摩尼教企图使之成为道教的一个分支 。当时朝廷还把明教经典编入了《道藏》 。
从唐代“会昌灭佛”以后,摩尼教便换了一个中国化名称出现:明教 。明教就是完全汉化了的民间摩尼教,教义也由二宗三际理论演化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 。
对佛道的依附及自身教义的浅显简明使明教得以在民间广泛传播,由宋至元,官府或禁或弛,但明教始终没有断绝 。只是局限在了福建、浙江一带沿海传教 。
元代明教有合法传教的权利,因此与其他民间宗教距离甚远 。传统的秘密活动形式“结社”也转向了公开或半公开 。
元代明教徒的另一种活动方式就是与世无争的寺院式修行 。
《竹西楼记》中的明教徒,内敛、虔诚而严谨,与长期以来明教徒形迹诡秘、易被煽动举事的公众形象大相径庭 。他们是寺院式修行的明教徒 。
历代参与农民起义、反抗官府的明教徒,主要是民间秘密结社者 。这些民间秘密结社者往往同时还吸收其他民间宗教信仰 。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眼里,秘密结社的民间宗教信徒便等同于造反分子,全部被扣上了“吃菜事魔”的帽子 。
近来有人提出,方腊起义与明教徒风马牛不相及,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明教徒尚白而方腊起义军以红巾为标志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西沙、韩秉方两位教授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一书认为,方腊军裹红巾恰恰是因为其中还融合了弥勒教等其他民间宗教的结果,此后的元末的白莲教起义也是如此 。
至明初,闽浙两地已成为中国仅存的明教流行区 。此时温州明教依然活跃,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浙江按察司检事熊鼎借口明教上犯国号予以禁绝,明朝皇帝于是下旨“……明教、白云宗会等,为首者绞”,明令禁止明教活动 。
丧失了公开活动权利的明教,终于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混同于佛道及其他宗教,很难再从外表上识别了 。
明教因依附佛道而获得顽强的生命力,最终也因为依附佛道而走向不可逆转的没落衰败 。(本文来源:国家历史 作者:毛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