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资料 余光中简介( 二 )


人物评价:从诗歌艺术上看 , 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 , 一般来说 , 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 , 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 , 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 。其中最著名有《乡愁》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 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 ,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 他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 , 却已经进入了历史 , 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中国日报网)
参见百度百科: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的资料 余光中简介

文章插图
余光中 , 祖籍福建永春 , 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 , 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 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 , 次年赴台 , 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
1952年毕业 。1953年 , 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 , 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
余光中(1928-) , 台湾诗人 , 籍贯福建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 , 生于南京 , 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 , 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 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 , 1950年赴台 , 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
1953年 , 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 , 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 , 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 , 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 , 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
扩展资料
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 , 父亲余超英 , 母亲孙秀君 。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 , 妻子为常州人 , 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 , 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 , 台湾是妻子 , 香港是情人 , 欧洲是外遇 。”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 , 两人相知相惜 , 互信互补 。作家张晓风曾形容 , 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 , 而范我存 , 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
【余光中的资料 余光中简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