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调查小组经过数日的复核,到该年四月末做出的调查结论,再次让朱元璋瞠目结舌: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取51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
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 。落榜的北方学子们自然不干,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们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然而震怒下的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决定 。
是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3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 。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 。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 。六月份,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开出了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
该事件以后,明王朝的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今天高考中的“分区划线”,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
网络配图
朱元璋用“搞平衡”的办法处理了这次震撼明王朝的科举大案,但案件背后的谜团,依然值得深究 。
深究南北榜案,第一个疑团是:为什么经过两次复查,中榜的依然清一色是南方人,究竟是舞弊,还是“巧合”?
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象--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
【明朝高考的特殊性:科举历史上独特的南北榜】这个现象,从唐王朝安史之乱时就已开始,到南宋时期则进一步扩大 。北宋灭亡后,大批的北方文化精英南逃,使南方文化开始了长足发展 。南宋灭亡后,元王朝一度废除了科举制,虽然在后期重开科举,但汉人的录取比例极其少,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王朝政府中的地位也极低 。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在历经了金朝、元朝几百年的异族统治后,无论经济还是文化,早已大大落后于南方 。
在元王朝的科举中,中榜的汉人,也多来自安徽与江南地区 。朱元璋起兵平天下的年代里,彼时中国文化界最富盛名的人物,更是来自于浙江的“浙东四才子”--吴征、刘基、章溢、宋濂 。早期创业的朱元璋,也正是因为笼络到了大量的江南文化界名人,才得以迅速壮大实力 。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李善长等人,同样都是来自安徽与江南等地的才俊 。
明朝以前,中国南北方文化教育的先天差距是巨大的,明朝建立后实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非但没有弥合这个差距,相反则继续拉大 。先说教育体制,明王朝的教育体制,早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就确立了,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最早都设立于朱元璋早期的占领地,如安徽、江苏、江南地区,北方大规模重设学府,普及教育,多是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北伐元朝之后,无论从师资水平还是开展程度,比起南方都相去甚远 。当然北方并非无人才,山东、山西两省一直为教育大省 。但朱元璋厉行文化专制,明朝早期,北方士子对新政权多持怀观望态度 。朱元璋的几度文字狱,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因此许多名士们隐居山林,对明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如此境况,明朝早期北方教育远落后于南方,似是情有可原 。
- 解密清朝的皇帝为何会大兴所谓满汉全席
- 冷兵器时代清朝的士兵为什么不穿盔甲?
- 吕不韦拿千金炒一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 揭秘清朝皇室生活是如何铺张浪费的
- 古人也高考:揭古代科举的隐闻秘史
- 故宫哪个朝代建的,距今多少年 故宫哪个朝代建造的
- 五朵祥云的寓意 灯18朵祥云寓意好吗
- 适合上供的糕点有哪些
- 收到的鲜花花束怎么保存
- 杭州山有什么 杭州山的占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