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丨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二 )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 , 不仅有生态林还有大量经济林 。它们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 还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河北唐山迁西县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 。

焦点访谈丨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文章插图
在迁西县铁门关镇石梯子村 , 当地板栗合作社的理事长张国华又迎来今年栗蘑的丰收季 。每年九月上旬是板栗的成熟期 , 收完栗蘑 , 张国华又要马上收板栗了 。
迁西自古“七山一水半分田” , 百姓生活很艰难 。20世纪80年代 , 张国华组织了300多人参加迁西县三北防护林工程 , 在荒山上种起了板栗 , 既改善生态又创造价值 。2006年 , 他创建了河北第一家板栗专业合作社 , 如今已拥有数万亩板栗基地 , 他们用小板栗作大文章 , 带动了3万多名村民致富 。如今 , 三北防护林不仅优化了环境 , 更成为当地的摇钱树 。
在三北五期工程中 , 迁西仅板栗种植面积就达到75万亩 , 还建成万亩标准示范园3个 , 板栗专业村320个 , 实现林业综合产值32亿元 。
焦点访谈丨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文章插图
除了在林果上挖掘价值 , 迁西县还大力发展农旅融合 。目前迁西县已经有一个在建板栗主题公园、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森林小镇以及113个森林村庄 , 年旅游收入65亿元 , 农旅产业已经成为迁西经济的新引擎 。
据统计 , 三北五期工程营造的经济林保存面积约26万公顷 , 年产干鲜果品约340万吨 , 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值达960多亿元 。截至五期工程末 , 帮助1500万农民脱贫 , 脱贫贡献率达27% 。
三北防护林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 还创造了强大的社会效益 。辽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现在绿意盎然 , 很难想象 , 二十几年前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为6% , 几乎要被科尔沁沙漠吞噬 。1996年 , 国家工作组调研认为 , 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 建议全村移民 , 然后再整体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 。但是有人并不想放弃家园 , 态度最为坚决的就是时任村支书的董福财 。
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 , 很多村民都认为 , 没有一丁点成功的可能 。董福财只能带着一家四口开始种树 。
焦点访谈丨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文章插图
有了成功经验后 , 董福财便动员村里的11名党员跟着他一起种树 。在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后 , 终于有了这片3000亩的树林 。大家给它取了个响亮而坚毅的名字——表率林 。2015年 , 63岁的董福财因病去世 。虽然他走了 , 但他把艰苦奋斗的精神留了下来 , 他的儿子董伟 , 以父亲为榜样 , 至今仍在从事林业工作 。
在董福财和党员们精神的感召下 , 村民们也加入植树治沙的队伍中来 。最终 , 全村人在沙地上植树3万亩 , 建起了一道长15公里、宽3公里的松林防护带 , 家园终于保住了 。
焦点访谈丨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文章插图
今天 , 在彰武 , 人们不仅能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 , 更能时刻感受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代代传承 。正因为他们的付出 , 彰武沙化面积由最高时的96% , 降到现在的36.8% , “绿进沙退”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
在全国三北工程建设中 , 像董福财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 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为代表的英模人物 , 培育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陕西延安等一大批绿色发展典型 。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 , 一代接着一代干 , 铸造起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 。
焦点访谈丨久久为功建造绿色长城

文章插图
国家林草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冰:三北工程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 强化了全社会植绿、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