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谢幕的见证者隆裕太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二 )


隆裕太后为什么要退位
近代史上 , 隆裕太后是亲眼见证大清朝谢幕的末代皇后 , 那么隆裕太后为什么要退位呢?又是什么令她忍受满腹屈辱同意在交出权柄的诏书上加盖玉玺的呢?让我们将岁月的年轮倒回一百多年前 , 重新审视那个在军阀的铁蹄中已然日薄西山的满清王朝 。
武昌起义爆发后 , 神州大地上各种革命运动已然越演越烈 , 军阀割据 , 派系斗争不断 , 北洋军阀取代满清王朝的统治势力 , 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彼时隆裕太后带着年幼的溥仪皇帝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中 , 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 然而军政大权一概没有 , 说得更明白点 , 不过就是一对可怜的孤儿寡妇 , 任人摆布而已 。由于皇族内阁早已解散 , 此时大清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身为总理大臣的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一直野心勃勃 , 欲先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 后恢复帝制 , 而当时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 , 由此 , 经南北议和 , 双方终于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 。命运终究将软弱的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 。隆裕太后为什么要退位?因为 , 面对虎视眈眈的满蒙王公 , 面对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宫 , 隆裕束手无策 , 除了退位 , 别无他途 。亲手断送大清二百余年基业 , 隆裕痛心疾首 , 却无可奈何 。公元1912年2月12日 , 隆裕太后迫于北洋军阀的重重压力 , 终于含泪签发了大清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至此 , 大清朝长达268年之久的统治宣告结束 , 不久之后 , 隆裕太后也在久病缠绵后郁郁而终 。
隆裕太后拟退位诏书前后
1912年2月22日 , 紫禁城还未走出冬季的阴霾 。在乾清宫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上 , 隆裕太后亲手颁布退位诏书 , 宣布清帝退位 , 标志着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烟消云散 , 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国运正式完结 。外人或许很难想象 , 在隆裕太后拟退位诏书前后 , 受到满蒙王公及北洋军阀怎样软硬兼施的逼宫 , 因而 , 纵然这个才能资质皆平庸的寡居妇人对亲手葬送大清二百余年的基业有多不甘心 , 也只得顺应历史的潮流 , 在退位诏书上加盖宝玺 。
1911年 ,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大清朝的倾覆敲响了丧钟 , 武昌起义的猛烈炮火摧毁了这个腐朽帝国的最后一根支柱 。彼时 , 手握北洋军政大权的袁世凯急于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 立刻将矛头指向了上下矛盾重重的满清皇族 , 迫使无依无靠的隆裕皇太后母子宣布清帝退位 , 让位共和 。1912年1月1日 , 由辛亥革命核心成员组成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中国近代史由此进入了民国时期 。
在各地越演越烈的革命风潮下 , 袁世凯再度逼宫 , 并以内阁总理身份承诺“优待皇室” , 隆裕太后在内外重重压力之下 , 只得妥协 , 同意签订退位诏书 , 同年2月22日 , 隆裕太后当着众王公大臣的面 , 拟定退位诏书并加盖玉玺 , 正式宣布退位让国 , 满朝文武无不悲从中来 , 痛哭流涕 。清帝退位后 , 曾经轰轰烈烈的大清朝树倒猢狲散 , 此后的民国迅速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之中 。隆裕太后在拟定那份令她抱憾终身的退位诏书一年后黯然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