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英雄,杀满清三王十八将,130年后获乾隆赐谥( 二 )


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 。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 。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 。有人喊道:"刺他的脸 。"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 。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
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寇数万人,重挫了清寇锐气,钳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 。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
八月二十一,清军围困了江阴县城81天后,江阴县城、阎应元以及城内的老百姓都到了极限 。江阴城破,清军攻入城中!城内的老百姓并没有因为面对着死亡而有所恐惧,男人不怂、女人不惧、老人不恐就连七岁的娃娃也表现得异常的英勇 。清军攻入城中后,男人们与清军展开了最后绝杀的巷战,因为精疲力竭、食不果腹,全部战死;妇孺老幼虽然无能斩杀敌人,但为保全最后的气节,也都纷纷自尽 。
在县衙,妇孺老幼34人举火自焚;典史陈明遇殊死搏杀,身上重创数十刀,断气之时背倚城墙屹立不倒;中书戚勋、书生许用举家点火自焚而死;书生许王家被清军抓捕后,清军问他:君故明一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许王家怼道:君臣之义,岂论仕与不仕?公等勿复言;又一个姓笪的书生临行前喊道: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为忠义而死,死之犹生也!何其壮烈也!
江阴战役,清朝“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清军在江阴防攻战伤亡最惨重,城破后屠杀最烈 。
阎应元牺牲后,多铎下令:满城屠尽,然后封刀 。清军对江阴城展开大屠杀,江阴人民慷慨赴义,男战死、女自尽,拒不投降 。十七万两千余人惨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观塔内的印白和尚与老少五十多人活了下来 。
此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 。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所改观 。
没人知道阎应元的墓地在哪里,甚至没人知道他牺牲时多大年龄 。对于那些忝居庙堂之上的大明高官来说,九品的典史不值一提 。但正是国破家亡之际,这位退休的九品小官挺身而出,无论军事才能还是气节,他让多少拥兵数十万计的南明重臣、将军们自愧不如 。他知道自己脑袋可以不要,但膝盖,是不能弯的 。
南明大臣跪献南京城
很多人,一辈子都唯唯诺诺,小心揣摩别人,从来不敢为自己活着;也有很多人,随机应变,圆滑润通,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始终坚守;但也有很多人,清楚有一些自己应该殊死争取与保卫,理想,信念,梦想,还有血性 。不愿下跪的阎应元死了,但他以另外一种方式永生 。
正是有这种不多但是坚持认死理的人,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才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时至今日,还有些人,不会轻易交出自己的膝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