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禅让制下隐藏的历史玄机( 二 )


网络配图

二、是谁发出了质疑之声?
对于上述的观点 , 从古至今便不绝质疑之声 。最早提出疑问的不是别人 , 正是儒门弟子荀况 。他在《荀子·正论》一文中指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禅让 。’是不然 。天子者 , 势位至尊 , 无敌于天下 , 夫有谁与让矣?“在他看来 , 尧、舜、禹作为贤君只要礼义的大分做到了 , 又何必用禅让博取虚名呢?如果说荀子的怀疑还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 , 那么法家韩非则更进一步 , 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 , 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 , 是”臣弑君“的结果:”舜逼尧 , 禹逼舜 , 汤放桀 , 武王伐纣 , 此四王者 , 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
在韩非子看来 , 尧根本没行禅让 , 只是因为其年老力衰而被篡位的舜所逼 。另有一种说法 , 来自古书《竹书纪年》:”尧德衰 , 为舜所囚 。舜囚尧 , 复偃塞丹朱 , 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尧帝年事已高 , 德行威望不足以胜任部落首领一职 。相比而言 , 威望甚高的舜在众人的支持下上台 , 深符民意 。上述两种看法中 , 舜的上台形式虽有不同 , 但都反映了对”禅让“本身的质疑 。
同样 , 在舜禹的”禅位“问题上 , 《韩非子·说疑》指出大禹借助治水一事光芒盖过了帝舜 。在伯益等部将的拥戴之下 , 顺理成章地受舜禅让 。这其中甚至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熟读中国历史的人应当知道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力被舜处以极刑 , 舜又如何会把天子之位禅让给有杀父之仇的禹呢?对此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认为:”尧欲传天下于舜 , 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 。举兵而诛 , 杀鲧于羽山之郊 。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 , 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 。“如此看来鲧应死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夺权斗争 , 说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 , 实是当时统治者”欲加之罪 , 何患无辞“ 。
三、全面看待”禅让“问题
诚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言:”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 , 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 。若严格排斥神话 , 则古史即无从说起 。且神话有起于传说之后者 , 不能因神话而抹杀传说 。“在对待”禅让“问题时 , 亦应秉持客观公正之观念 。”禅让“ , 作为一种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 , 产生于先民时期 。在这一时期 , 一定区域内的部落联盟兼并过程时常伴随着武力征服 , 联盟制在其中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说最初联盟体最高首领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 , 但也需要得到各集团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 , 在这种平等式的联盟体内 , 最高首领之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
网络配图

”老衰而禅“以及”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等观点虽遭荀子之批判 , 但绝非虚妄之词 , 甚至应是联盟体最高首领未能实现终身制和世袭制的有力证据 。因此 , 禅让制当是势力相当的诸政权组成的联盟体产生其领袖的方式 , 即尧舜禅让可能就是这几个势力相当的集团不得不结成联盟时 , 为了协调各集团的关系、维系联盟体的存续而采取的一种领袖和新政权诞生的更替方式 。其间 , 各集团首领俱以各自集团力量为后盾而展开的明争暗斗在所难免 , 但都应是在不分裂联盟体以及不妨碍共同利益的原则下进行的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竞争 , 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 。最高首领必须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 , 亦即必须是年富力强且富有经验者 , 否则难以服众 。可以说 , ”禅让“是一种在解决权力归属问题上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理想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