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为了什么?揭秘惊人真相( 二 )


其实,郑和七下西洋28年间只有过三次战役,而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行动仅一次,还是被迫自卫反击战 。从这一点来看,潘群的“耀威异域”还是有理有据的 。
网络配图
潘群在研究调查中还发现,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途经福建雪峰寺时曾拜望过建文帝 。明朝遗民查继佐所着,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罪惟录》中有惊人的记载,该书志卷三十二上的《建文逸记》说:“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 。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 。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
无力回天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在几个忠臣陪伴下从燕雀湖后宰门的一个涵洞口仓皇逃离京城 。然后,被僧录司左善世 (相当于今天的佛教协会会长)道衍和尚转移到了一个最安全的地方 。
“这个安全的地方就是福建的雪峰寺 。这段话记载了‘靖难’之后,逃出南京的建文帝的行踪:他先后去了浙江浦江、福建福州,在这过程中,还娶妻生子,最后隐居在福建雪峰寺中 。
而巧合的是,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来后,在寺中遇见了建文帝,在这位前任帝王面前,郑和哭着拜倒在地 。建文帝要求他起兵反对永乐帝,帮助自己夺回帝位,但郑和哭着对建文帝说,自己不能够这样做!”
一方是以前的皇帝,虽被推翻,但总归是正统,一方是追随征战南北的永乐帝,到底如何抉择?只好“泣对不能”,这也似乎说明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寻找建文帝 。
网络配图
猜测三:迎取佛牙?
潘群教授曾向相关媒体透露过他的新发现:即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迎取佛牙 。据潘群介绍说,明成祖的重要谋士姚广孝曾经随郑和下过一次西洋 。编纂于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的《姚氏族谱》,记录了姚广孝这一明初名人的事迹 。族谱中说,永乐七年(1490年),姚广孝全程参与了郑和船队的出航,经过今天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
姚广孝是何人?他是朱棣王朝“智囊团”中最重要的一位 。据《明史》记载,自从永乐年间,姚广孝被朱棣召到京城之后,就一直是朱棣最为倚重和信赖的谋士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推翻建文帝,姚广孝出谋划策,居功至伟 。
朱棣即位之后论功行赏,姚广孝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权倾朝野 。姚广孝去世时,朱棣还亲自给他撰写了神道碑碑文 。厚遇如此,可见姚广孝是永乐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
“姚广孝随郑和一起下西洋,足以说明船队执行的是一项极为重要却又万分保密的使命 。”潘教授说,很多古籍资料都记录朱棣曾派人寻访建文帝下落,由此许多人推理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此事,甚至有些说郑和在某次航海中找到过建文帝,只是向皇帝隐瞒了事实 。
虽然如此,潘群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使命是迎佛牙 。这是因为姚广孝是一位级别非常高的官员,派遣这样的官员出行,说明朱棣对第三次下西洋进行过谨慎的策划,而迎回佛牙的事实以及当时隆重非凡的景象记载,也说明这一趟出航不仅顺利完成了使命,而且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 。
网络配图
古书中对迎佛牙之事的记述极富传奇色彩 。《大唐西域记》则记载了佛牙迎回以后,朱棣专门派人“于皇城内庄严檀金刚宝座贮之” 。由此推测,说远航的主要目的是迎佛牙,更加贴切 。
猜测四:招藩来贡?
其实,中国和海外国家的贸易关系,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就从未间断过 。到了明朝,明成祖派遣郑和大规模地进行海外出访,重燃一度在洪武末期停止入贡的贸易活动 。从1405年到1433年这28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所赢得的成果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想 。至此,明朝不仅在南洋、西亚地区盛名远播,更加深了中国对南洋一带的风土人情的了解,为中外交往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