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呕心沥血培养小侄子光绪当皇帝的隐情( 二 )


网络配图
而这载湉却天生禀赋不足,精神不健旺,只爱闷在屋里拆拆自鸣钟,摆弄摆弄西洋玩具 。
太后男人一样干练,什么事都要处理得清清爽爽,一丝不苟 。“老太后一生精明强干,……吃东西也必定要端端正正精精致致地像个吃的样 。穿双鞋,也必定要袜线对准了鞋口,丝毫也不能对付 。精明认真是老太后的秉性 。”
载湉却做事拖泥带水,又没长性,经常玩着玩着就烦了,扔下一大堆钟表零件,又去摆弄另一样东西 。太后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点 。
太后精明聪慧,善于察言观色,载湉却木头木脑,缺乏灵活机变劲儿……
用古话说,她和这孩子简直生来相“克” 。相处时间越长,她感觉越别扭 。她十分反感载湉期期艾艾、怯懦退缩的神情 。不论从哪方面看,载湉都不像一个雄才大略的料 。
没办法,这就是大清的命吧!
失望归失望,太后对载湉这个亲外甥还是尽心尽力的 。同治皇帝是在奶妈的怀中长大的,那个时候,她正忙着浓妆艳抹、争风吃醋,无暇顾及襁褓中的婴儿 。现在,已经失去争宠任务的她把对同治的一份歉疚都还给了光绪 。后来她回忆说:“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 。从娘家算,又是我亲妹妹之子,我岂有不爱怜之理!皇帝抱入宫时,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我每日亲与涂拭,昼间常卧我寝榻上,看着天气寒暖,亲自为他加减衣衿,节其饮食 。皇帝自在醇王府时即胆怯,怕听到大声特别是雷声,每有打雷下雨,我都把他搂在怀里,寸步不离 。皇帝三五岁后,我每日亲书方纸,教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慈禧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选择既不能更改,她所能做的,只有给这个孩子以最好的教育 。刚刚五岁,她就迫不及待地给小皇帝开了蒙,请了状元出身的翁同龢为师,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学规 。她经常召见师傅,详细询问学业进展情况 。光绪十一年,当发现小皇帝的作文颇有可观之处时,她当即降旨,从此之后,把“(皇帝)每日所作诗、论及对子,均缮写清本,随功簿一并呈览” 。在繁重的政务之余,还把检查批阅皇帝学业作为自己每日必修的功课 。
网络配图
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证明慈禧太后对光绪的培养是尽心尽力的 。每一个专制者对继承人的期望都是既听话又能干 。活着的时候,可以绝对控制;百年之后,又可以挑起大梁 。对于控制这个天性柔弱的孩子,慈禧很有信心,因此她着力更多的是发展他的才干 。从很早开始,她就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光绪的政治兴趣和能力 。小皇帝刚满十岁,她就经常在工作时让小皇帝陪伴在身边,给他讲解奏折,有时候还让他试着在折上批答 。大臣们发现,在发回的奏折上,出现了一种类似儿童描红的特别幼稚的字体,虽然故作大人腔,一望而知是儿童所拟,这无疑是“今上”的手笔 。满十三岁那年,她又让小皇帝实习政务 。在垂帘听政的时候,大臣们递上奏折,慈禧总是让皇帝先看一遍,然后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告诉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办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太后命皇帝的功课中加上讲解奏折一项 。
事实上,直到十多年后打算更换皇帝之前,她一直是以“恩主”的心态来对待皇帝的:是她亲手把他扶到了宝座上 。这个座位,被帝国内所有的男人视为最大的幸运和幸福的象征,千百年来,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甚至家族的代价 。而他,在懵懂中一夜之间就得到了 。又是她,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灌注了那么多心血,甚至比亲生儿子还要尽心 。要知道,她可从来没有亲手料理过小同治的吃喝拉撒 。慈禧常常想,长大懂事后,这个孩子没有理由不对她感激涕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