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铸造而成:清朝皇帝的十大御用武器( 二 )


五、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 。清乾隆,长100cm,最宽处9cm 。清宫旧藏 。
鞘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鋄金,镂雕吉祥图案 。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鋄金 。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象 。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宫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把 。此种刀剑,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 。其工艺精良,装饰华美,是宝剑中之上品 。
网络配图
六、皇帝御用弓 。清,长145cm,最宽处25cm 。清宫旧藏 。
弓木质,胎面贴以牛角,再以筋胶加固,外贴金桃皮,饰以黄色菱形花纹 。弓为双曲度弓形,弓梢处置牛角质垫弦(已脱落),弓中部镶暖木一块,以便于手握 。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缠丝线 。
清代,骑射被看作是满族的长技,弓为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此弓为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使用之物,牛角面上镌刻满、汉文:“乾隆二十二年带领准噶尔投降众人木兰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虎 。”
七、琉球刀 。清乾隆,长99 cm 。清宫旧藏 。
刀鞘髹黑漆,刀柄铁质,外缠黄色绦带,护手部黑漆处髹金黄色樱花及凤纹 。刀柄处拴羊皮条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墨书:“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国恭进黑漆鞘腰刀一具 。”乾隆二十二年为1757年 。
八、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 。通长94cm,青玉柄12.5cm,重18两 。
此刀护手为铁鋄金镂空如意圆盘,内有四条可活动的奔龙,青玉柄,木质蒙金桃皮鞘 。腰刀属于冷兵器,其设计独特,造型庄重,纹饰美观,制作精细,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冷兵器最高技术水平 。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 。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 。
九、土尔扈特腰刀 。明末,通长85cm 。清宫旧藏 。
刀柄头银质,圆形 。柄中部一面嵌红珊瑚一颗,另一面为一银质圆环 。鞘由鲨鱼皮和牛皮相间制成,中有银线相隔,呈螺旋状 。鞘上缀白色皮条一块,上书满、蒙、汉三种文字,字迹已不清楚,然“渥巴锡进”几字仍依稀可辨 。
明末,居住在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及土尔扈特部 。随着准噶尔部的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不断受其侵扰,为了避免被准噶尔部吞并,1628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举部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居住 。
从此,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异乡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
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民倍受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无时不在思念祖国 。同时,祖国也没有忘记他们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图理琛为首的使团奉康熙皇帝之命远赴俄罗斯慰问土尔扈特部,这更坚定了土尔扈特人民回归祖国的决心 。
网络配图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仅27岁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众三万多户、约十七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 。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沙俄数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在1771年夏季回到祖国 。乾隆皇帝闻讯异常高兴,对土尔扈特部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就土尔扈特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使之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