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哪里请加以赏析( 二 )


“清秋节”一辞 , 映射起首三句 , 前后照应 , 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 , 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 , 是全篇之警策 。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

多情自古伤离别出自哪里请加以赏析

文章插图
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 , 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 , 词人酒醒梦回 , 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 客情之冷落 , 风景之清幽 , 离愁之绵邈 , 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 。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 , 无比清丽 。
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 , 有染 。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点染之间 , 不得有他语相隔 , 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
”也就是说 , 这四句密不可分 , 相互烘托 , 相互陪衬 , 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 , 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 , 形象的统一性 , 而后面这两个警句 , 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 , 改用情语 。
他们相聚之日 , 每逢良辰好景 , 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 , 年复一年 , 纵有良辰好景 , 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 , 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
“此去”二字 , 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 , 近应“今宵” , 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 , 步步推进 。
“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 以问句归纳全词 , 犹如奔马收缰 , 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 , 有尽而未尽之致 。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 , 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 , 成就甚高 。
早宋代 , 就有记载说 , 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 “只合十七八女郎 , 执红牙板 ,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种格调的形成 , 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 , 把离情别绪的感受 , 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 , 意与境会 , 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 , 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
全词虽为直写 , 但叙事清楚 , 写景工致 , 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 , 状难状之景 , 达难达之情 , 而出之以自然 。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 , 为全词生色 , 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