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背后的血腥,赵匡胤被擀面杖打出来的皇帝( 二 )


然而,总有那么丁点信息,隐晦传达着与“权威版本”迥异的神秘信息 。
前面已经说过,后周时期,为了防止禁军一家独大掌控国家命脉,所以军队被分为侍卫亲军司、殿前司两大系统,后周世宗柴荣临死前,赵匡胤通过一则广泛流传的传言,顺利当上了殿前都点检,掌控了殿前司这支军队 。
然而还有一支军队:侍卫亲军司怎么办?
当时,作为柴荣的皇后,后周恭帝柴宗训的母亲,符太后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有个亲姐妹,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妻子 。
在符太后看来,赵匡胤是后党、外戚成员,掌控禁军,她心里比较踏实;在赵匡胤一党的撺掇运作下,不久,作为侍卫亲军司的最高统帅、始终效忠后周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却被外派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 。
在曲线运作,调走自己的最大军事对手后,赵匡胤又在侍卫亲军司中,将“自己人”高怀德,运作当上了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另外一个“自己人”张令铎,则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如此一来,尽管名义上的侍卫亲军司最高统帅,仍然是外派扬州的淮南节度使、兼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但实际上的指挥权,却已经落到了赵匡胤的“自己人”手中 。
不知不觉,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半年,被符太后视为外戚和亲信的赵匡胤,已然隐秘掌控了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 。
在这个神奇的帝国,你要掌权,人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
说起来,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曾经当过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等三州刺史;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则长期在后周的侍卫亲军司担任高级将领,为儿子赵匡胤留下了深厚的人脉,一直到陈桥兵变四年前的956年,58岁的赵弘殷才在军中病逝,死后还被后周世宗柴荣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
所以,后周帝国的两支军队中,到处都是赵弘殷和赵匡胤父子的人脉,而作为儿子的赵匡胤,在后周的军队中,还加入了一个连他在内,号称“义社十兄弟”的组织 。
“义社十兄弟”,指的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十人,在年轻时候还是低级军官时的一个结拜组织,日后,这些人有的成长为后周帝国的高级军官 。
到陈桥兵变前,赵匡胤的“义社兄弟”石守信,已经是殿前司的第三号人物:殿前都指挥使;另外一位“义社兄弟”王审琦,则是殿前司的第四号人物殿前都虞候;而赵匡胤的其他“义社兄弟”们,则分散在后周帝国的各个军队系统中,担任着大大小小的职务 。
如此一来,整个后周帝国,说起来,军队系统中,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有赵匡胤的人 。
说起来,大哥要是当了皇帝,兄弟们也该跟着沾沾光不是?
尽管筹谋已久,但临发动兵变前,赵匡胤还是有点忐忑,这不,回到本文开头,底下那些该死的小兵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个“出军之日,当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的话传得整个开封城人尽皆知,除了蒙在鼓里的符太后和小娃娃后周恭帝,开封城里的老百姓,已经掀起了一场大逃亡,搞得赵匡胤心里惶恐不安,这才有了本文开头,被他的姐姐用擀面杖小打“训斥”的事 。
说起来,赵匡胤一家,对这场兵变早已了然于胸 。陈桥兵变成功后,赵匡胤的母亲、荣升为杜太后的杜氏很是得意,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
有这样的好妈妈鼓励,小名为“香孩儿”的赵匡胤,当然要放手干一场、搏一把了 。